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剑道与学业的双刃之舞
**
在纽约曼哈顿的晨光中,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玻璃幕墙映出匆匆人影,人群中,一位身着深色运动服的亚洲面孔格外引人注目——她是费若秋,中国击剑界冉冉升起的新星,如今褪去战袍,手持书卷,在这所常春藤名校的校园里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求学之旅,本报独家专访了这位被誉为“旅法剑客”的年轻运动员,听她娓娓道来如何在剑道与学术的“双刃之舞”中寻找平衡。  
费若秋的击剑生涯始于童年,10岁时,因一次偶然的校园体验活动,她第一次握住了花剑。“那一刻,剑仿佛成了我手臂的延伸,”她回忆道,“不是因为它轻巧,而是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专注力。”这种专注伴随她走过青训队的艰苦岁月,并在16岁时将她带到了法国——现代击剑的摇篮,在里昂的训练中心,她师从传奇教练皮埃尔·杜兰德,每天清晨5点起床,往返于语言学校与剑馆之间。“语言 barrier 曾是最大的挑战,”费若秋坦言,“但击剑是一种超越文字的语言,每一次交锋,都是与对手、与自己的对话。”
在法国的五年间,她逐渐从青涩新秀成长为国际赛场的常客,2019年布达佩斯世锦赛上,费若秋一战成名,凭借凌厉的攻势和独特的“东方节奏”闯入女子花剑八强,欧洲媒体形容她的风格“如蝴蝶翩跹,如蜂刺犀利”,但荣耀背后是无数次的自我怀疑。“有一次训练中,我的手腕旧伤复发,整整两周无法握剑,那时我躺在宿舍里问自己:为什么要选择这条孤独的路?”她停顿片刻,目光投向窗外,“答案很简单——因为击剑让我成为‘我’。”

2022年的一次转折改变了她的轨迹,在备战巴黎奥运积分赛期间,费若秋偶然读到一本关于运动心理学的著作,书中对“运动员终身成长”的论述深深触动了她。“我突然意识到,剑道不仅是胜负,更是对心智的锤炼,如果我能将这种锤炼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呢?”经过深思熟虑,她做出了一个让外界惊讶的决定:暂别职业赛场,申请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心理学专业。“许多人说我‘放弃’,但对我而言,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进取。”
哥大的求学路并非坦途,初到纽约时,费若秋面临着学业与生活双重压力,一堂关于认知理论的研讨课上,教授抛出的专业术语让她“如听天书”;宿舍里,她常常对着论文草稿熬到凌晨。“击剑教会我‘分解动作’——把复杂问题拆解成小步骤,”她笑道,“写论文就像设计一套战术,先架好结构,再填充细节。”为了兼顾训练,她在校园附近找了一家击剑俱乐部,每周三次在课后搭乘地铁穿越半个城市去保持手感。“车厢摇晃时,我常想起法国训练馆里那些汗水和呐喊,它们提醒我:无论身在何处,剑客的本心不变。”

在哥大,费若秋试图将击剑哲学融入学术研究,她的课程论文聚焦“高压环境下运动员的决策机制”,引用了自己国际比赛中的案例。“有一次对阵意大利名将,我在14-14的赛点选择了一个冒险的突刺,那一刻的决断,不仅源于肌肉记忆,更是一种‘心流’状态。”她认为,这种状态与学生在考场上的临场发挥有异曲同工之妙,教授们评价她的研究“兼具实践深度与理论创新”,而同学们则惊讶于这位“带剑上课堂”的女生竟能如此游刃有余。
平衡之道总伴随取舍,今年春季,费若秋因备战期末考试,遗憾错过了亚锦赛选拔。“说不挣扎是假的,”她轻抚着随身携带的剑袋,“但哥大给了我新的视角,过去,我的世界只有剑道;我学会用学术的眼光审视体育,比如探讨击剑如何帮助青少年培养抗挫能力。”她近期参与了一项校内公益项目,在哈莱姆区的中学开设击剑体验课。“当看到那些孩子第一次击中靶心时眼里的光,我仿佛回到了10岁的自己。”
谈及未来,费若秋没有给出明确的“二选一”。“学术与击剑从来不是对立项,”她用了一个击剑术语比喻,“它们像花剑中的攻击与防御,共同构成完整的战术体系。”她计划在毕业后继续探索体育教育领域,或许创办一个融合心理训练与剑术的工作室。“重要的是保持‘动态平衡’——就像在剑道上,过度倾向进攻或防守都会露出破绽。”
夕阳西下,费若秋收拾好书包,走向哥大体育馆的地下训练场,那里没有国际赛场的欢呼与聚光灯,只有剑刃破空的细响与自己的呼吸声。“有人问我是否怀念冠军领奖台,”她系紧面罩,举起银亮的剑身,“但我更珍惜此刻——在另一个战场上,以另一种方式,与自己交锋。”
她的故事,正如击剑运动本身:不在于刺中目标的瞬间,而在于出击前那片刻的凝神与蓄力,在哥大的求索路上,这位旅法剑客正以笔为剑,刻画着比金牌更绵长的人生轨迹。
评论